椰壳活性炭生物降解领域应用,一些研究者根据生物降解的理论认为溶液中的吸附质不可能到达活性炭的表面,净化效果完全由吸附剂上附着的生物膜的新陈代谢决定(Nataliya2002)。后来,有人从酚类化合物和芳香经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途径分析,在吸附这类物质的过程中煤质活性炭有被生物再生的可能性,认为生物果壳活性炭处理法实质上是生物降解作用与炭吸附作用两者的简单组合,认为胞外酶的分子直径有3-4mm,很难溶入炭的微孔结构,他们认为BAC过程只是生物降解和椰壳活性炭吸附的简单叠加,而LI和DI CIANO(1983)认为胞外酶在起作用前可能就被吸附了。
1973年Porrotti和Rodman等提出的细胞外酶假说认为,在生物活性炭表面生长的微生物个体大小约是1um,不能进入活性炭的主要吸附区—-微孔区(直径小于4nm),而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酶直径是1nm的数量级,水解酶可以扩散进入炭的微孔内,与吸附质进行生物反映,形成酶基质复合体,并发生解吸,使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得以恢复。
此后有研究表明,生物吸附包括污染物被吸附、通过生物膜胞外酶作用在微孔中并发生生物降解,可生物降解物质从吸附剂上的微孔解吸并在载体表面通过生物膜发生氧化反映(Xhvetsov,1998)。Fram公司的Rofman等对微生物再生的机制推测是由于细菌分泌出的胞外酶与有机物分子在煤基活性炭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酶与作用物的络合物,使有机物解吸,然后再由细菌进行氧化分解。也有人对吸附了XBR艳蓝燃料的粉状活性炭(木质活性炭未饱和)进行动态微生物再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吸附在粉末活性炭微孔内的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胞外酶作用下解吸下来,恢复椰壳活性炭微孔的吸附能力